主页 > 名句 > 王安石的名句 > 可怜青冢已芜没,尚有哀弦留至今。

可怜青冢已芜没,尚有哀弦留至今。

出自宋代王安石的《明妃曲二首

明妃初出汉宫时,泪湿春风鬓脚垂。

低徊顾影无颜色,尚得君王不自持。

归来却怪丹青手,入眼平生几曾有;

意态由来画不成,当时枉杀毛延寿。

一去心知更不归,可怜着尽汉宫衣;

寄声欲问塞南事,只有年年鸿雁飞。

家人万里传消息,好在毡城莫相忆;

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,人生失意无南北。

明妃初嫁与胡儿,毡车百两皆胡姬。

含情欲语独无处,传与琵琶心自知。

黄金杆拨春风手,弹看飞鸿劝胡酒。

汉宫侍女暗垂泪,沙上行人却回首。

汉恩自浅胡恩深,人生乐在相知心。

可怜青冢已芜没,尚有哀弦留至今。

可怜青冢已芜没,尚有哀弦留至今。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,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。

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,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。

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,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。

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,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。

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,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。

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,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。

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,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。

您还【hái】不【bú】曾见【jiàn】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【jiāo】被锁【suǒ】闭,人生如果【guǒ】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。

明妃当初嫁给【gěi】胡人的时候【hòu】,身旁上百两的毡车【chē】上乘坐的【de】都是【shì】胡人【rén】女子。

她【tā】多【duō】想找个人说【shuō】话但无处可说,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【zhōng】,心事只【zhī】有自己【jǐ】知道。

她用能【néng】弹【dàn】出美妙声音的手拨【bō】动黄金做的杆【gǎn】拨,弹起琵琶仰【yǎng】望空中飞鸿【hóng】劝【quàn】着胡酒。

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,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。

汉朝之恩【ēn】实在是浅【qiǎn】薄啊,胡人【rén】之恩还要更深,人生的【de】欢乐在于【yú】心与心【xīn】相知。

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,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。

注释

明妃:即王昭君,汉元【yuán】帝宫【gōng】女【nǚ】,容貌美丽,品行正【zhèng】直。晋人避司马昭讳,改昭为明,后人沿用【yòng】。

春风;比喻面容之美【měi】。杜甫【fǔ】《咏怀古迹五【wǔ】首》中咏昭君一首有“画图省识春风【fēng】面【miàn】”之句。这里的【de】春风即春风面的【de】省【shěng】称。

低徊:徘徊不前。

不自持: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。

归来:回过来。丹青手:指画师毛延寿。

意态:风神。

着尽汉宫衣: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。

塞南:指汉王朝。

毡城:此指匈奴王宫。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(现名蒙古包)。

咫尺:极言其近。长门【mén】闭【bì】阿娇【jiāo】:西汉武帝【dì】曾将陈【chén】皇后幽禁长门【mén】宫。长门【mén】:汉宫名。阿娇:陈【chén】皇后小名字。

“毡【zhān】车【chē】”句: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【lái】接昭君。《诗经·召南·鹊【què】巢》:“之子于归,百两御之。”写贵族女子出 嫁,陪【péi】从很多。两:同辆【liàng】。

杆拨:弹琵琶的工具。春风手: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。

汉宫侍女: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。

青【qīng】冢:杜甫【fǔ】诗中有“独留【liú】青冢向黄昏”及【jí】“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”诸句,此用其意。相传【chuán】昭君墓【mù】上的草常青,故【gù】名青冢,在【zài】今【jīn】呼【hū】和【hé】浩特市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高克勤【qín】 等 .王安石及【jí】其作品选 .上海 :上海【hǎi】古籍【jí】出版社 ,1998 :9-21 .

创作背景

  北宋时,辽国、西夏“交侵,岁币百【bǎi】万”。自景祐【yòu】年间【jiān】(1034—1038)以来,“西(夏)事尤棘”。当时的施宜生、张元之流【liú】,就因在宋不得志【zhì】而【ér】投向辽、夏,为【wéi】辽、夏出谋献【xiàn】策,造成宋的边患。诗人【rén】们借【jiè】汉言宋【sòng】,想到明妃。王安石的《明妃曲二首【shǒu】》就是在【zài】这种社会背景【jǐng】下创作【zuò】的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吴孟复【fù】 等【děng】 .宋诗鉴赏【shǎng】辞典 .上海 :上海辞书出版【bǎn】社【shè】 ,1987 :230-234 .

2、高克勤 等 .王【wáng】安【ān】石及其作品选 .上海【hǎi】 :上海古籍出版社 ,1998 :9-21 .

鉴赏

  其一

  梅尧臣、欧阳修【xiū】对【duì】《明妃曲》的和诗皆【jiē】直斥“汉计拙”,对宋王朝屈辱【rǔ】政策提【tí】出【chū】批评。王安【ān】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【xiāng】的纯洁【jié】、深厚感情,并有意【yì】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【yuàn】区别开来【lái】,尤为卓见【jiàn】。

 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,王安石歌颂明【míng】妃【fēi】的不【bú】以恩怨易心,具有现实意义。当时【shí】有些人误解了他【tā】的用意【yì】,那是【shì】由于他【tā】用古文笔法写诗,转折很多,跳跃很大,而某【mǒu】些人又以【yǐ】政【zhèng】治偏见来看待【dài】王安石,甚至恶意罗织【zhī】之故。清代蔡上翔【xiáng】在《王荆公【gōng】年谱考略》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【ān】石【shí】辩【biàn】解【jiě】,但还未说得透彻。

  明妃是悲剧人物。这个悲剧可【kě】以从“入汉宫【gōng】”时写起,也可以从【cóng】“出汉宫【gōng】”时写起。而从“出汉宫”时写起,更能【néng】突出“昭君和番”这个主题。王【wáng】安石从【cóng】“明妃初出汉宫时【shí】”写【xiě】起,选【xuǎn】材是得【dé】当【dāng】的。

  绝【jué】代佳人【rén】,离乡去【qù】国,描写她的容貌【mào】愈【yù】美,愈【yù】能引起人们的同情【qíng】。《后汉书·南【nán】匈奴传》的【de】记载【zǎi】是:“昭君【jun1】丰容靓饰【shì】,光【guāng】明汉官,顾【gù】影徘徊,竦动左右,帝见大惊。”江淹《恨赋》上也【yě】着重写了她“仰天大息”这一细节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,一面写她的“泪湿春风”,“徘徊顾影【yǐng】”,着【zhe】重刻画她的【de】神态;一面从“君【jun1】王”眼中【zhōng】,写出“入眼【yǎn】平生未【wèi】曾有”,并因此而“不自持【chí】”,烘托出明妃【fēi】容貌动【dòng】人。所以“意态白来画不成”一句是对【duì】她更进一层【céng】的烘托【tuō】。“意态”不【bú】仅是【shì】指容貌【mào】,还反映了她的心灵。明妃【fēi】“徘徊【huái】顾影无颜色”正【zhèng】是其眷【juàn】恋故国无限柔情【qíng】的表【biǎo】现。至于【yú】“杀画【huà】师”这件事,出自《西京杂记【jì】》。《西京杂记【jì】》是小说,事之有无不可知,王【wáng】安石也【yě】不是在考证历史、评论史实,他只【zhī】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【fēi】的“意态”而【ér】已。而且,这些描绘,又都是为明妃的“失意”这【zhè】一悲剧结局作铺垫【diàn】,以加重【chóng】气氛。

  上面写“去时”,下面写“去【qù】后”。对于去后,作者没【méi】有写“紫【zǐ】台【tái】朔漠”的某年某事;而是把数十年间【jiān】之事,概括为“一去心【xīn】知更不归【guī】,可怜【lián】着尽汉【hàn】宫【gōng】衣”。这两句间,省略了“然而犹【yóu】且”,意思是【shì】说:“明妃心里明知绝无【wú】回到汉宫之望,然【rán】而,她仍眷眷【juàn】于汉【hàn】,不改【gǎi】汉【hàn】服。”

 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,中国古【gǔ】代【dài】所言胡汉【hàn】之分,实质不在【zài】血【xuè】统而在文化【huà】。孔子修【xiū】《春秋》就是“夷而进于中国则中【zhōng】国之”的。而在历史【shǐ】上尤其是文【wén】学上,用为文化的【de】标志常常是【shì】所谓【wèi】“衣冠【guàn】文物”。《左【zuǒ】传》上讲“南【nán】冠”,《论语》中讲“左【zuǒ】衽”,后来一【yī】直用为文学【xué】典故。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“环佩空归月夜魂【hún】”,这与【yǔ】王安石【shí】写的“着【zhe】尽汉宫衣【yī】”,实【shí】际是【shì】同一手法。杜【dù】甫、王【wáng】安石皆设想通过【guò】“不【bú】改汉服”来表现明【míng】妃爱乡【xiāng】爱国【guó】的真挚【zhì】深厚感情【qíng】,这种感情【qíng】既不因在汉“失意”而减弱【ruò】,更不是出【chū】于对【duì】皇帝有什么希【xī】冀(已经【jīng】“心知更不归”了),不是“争宠取怜”。因此,感情更为纯洁【jié】,形象更为高大。接着又补上“寄【jì】声欲问塞南【nán】事,只有年年鸿雁飞【fēi】”,把明妃一心向汉、历久【jiǔ】不【bú】渝的心声,写到【dào】镂心【xīn】刻骨。梅尧臣也说“鸿雁为之悲,肝肠为之摧”。王安石写【xiě】得【dé】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。

  最后,又用【yòng】“家【jiā】人万里传”来说,以无【wú】可奈何【hé】之语强为【wéi】宽解,愈解而愈悲,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。更妙的是:笔锋一【yī】带【dài】,又点出了【le】悲【bēi】剧【jù】根源,扩大了悲剧范围。明【míng】妃这一悲剧【jù】的起点可叙【xù】从“入汉宫”时【shí】写起。汉宫,或者说“长门【mén】”,就是《红楼梦》中贾元春所说的【de】“见不得人的地方【fāng】”,从陈阿娇到贾【jiǎ】元春,千千【qiān】万【wàn】万【wàn】“如花女”,深锁长闭于其【qí】中。以千万人(有【yǒu】时三千【qiān】,有时三万)之青春【chūn】,供一人之淫欲【yù】。宫女之凄凉寂寞【mò】,可想而知,而况【kuàng】宫女的失【shī】宠【chǒng】与志士的怀才【cái】不遇,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,所以从司马【mǎ】相如【rú】《长门赋》到【dào】刘禹锡的《阿【ā】娇【jiāo】怨》,还有《西宫怨》之类,大都【dōu】旨【zhǐ】写这一题材,表现【xiàn】出对被【bèi】侮辱、被损害的【de】广大宫【gōng】女的同情【qíng】,或者【zhě】抒发【fā】出【chū】“士不遇”的愤慨。唐人【rén】“宫【gōng】中多少如花女,不嫁单【dān】于君不【bú】知”,早在【zài】王【wáng】安【ān】石之前就描写过【guò】了,只是说得“怨而不怒【nù】”;王安石却多【duō】少有点怒了【le】。李【lǐ】壁【bì】说:王安【ān】石“求【qiú】出前人所未道”,是符合实际的;至于【yú】“不知其言之失”,则是受了王回、范【fàn】冲【chōng】等人的影响。王回引【yǐn】孔【kǒng】子说的“夷【yí】狄之有君不如诸【zhū】夏之【zhī】无也”,却忘了孔子也【yě】说【shuō】过“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”(《论语》);特别是误解了“人生失意无南北”一句。王回本【běn】是反对王安石【shí】变法的人,他以政治偏见来【lái】论诗,难以做到公允。

  其二

  首两句写明妃(王昭君【jun1】)嫁胡,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【yíng】。《诗经》上【shàng】有“之子于归【guī】,百两(同‘辆’)御(迎接)之”的诗句,可见胡人【rén】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。在【zài】通【tōng】常情况【kuàng】下,礼仪之隆【lóng】重,反映恩义之【zhī】深【shēn】厚,为下文【wén】“胡(恩)自深【shēn】”作了伏笔。其中【zhōng】“皆胡姬”三字,又为【wéi】下文“含情【qíng】欲说独无处”作伏【fú】笔。

  关于【yú】明妃对此的反应,诗中写她“含【hán】情【qíng】欲说独无【wú】处,传与琵琶心【xīn】自【zì】知”。梅尧臣《依韵和【hé】原甫【fǔ】昭君辞》中【zhōng】也说:“情语既不通【tōng】,岂止肠【cháng】九回?”他们【men】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,谈不上【shàng】“知心【xīn】”,所以【yǐ】哀而不乐。

  王安【ān】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【gè】细节描绘来表【biǎo】现明妃的“哀”情:明妃【fēi】一面【miàn】手弹琵琶【pá】以“劝胡”饮酒,一【yī】面眼“看飞鸿”,心【xīn】向“塞南”。通【tōng】过【guò】这一细【xì】节,巧妙地【dì】刻画【huà】了明妃内心的【de】矛盾【dùn】与痛苦。接着【zhe】,他又用明妃【fēi】所弹【dàn】的琵琶音调,感动得“汉宫【gōng】侍女暗垂泪,沙上行人却回首”,听【tīng】者被感【gǎn】动到这个地步,则弹者【zhě】之内心痛苦自不【bú】待言。“哀【āi】弦”之哀,是从听者的【de】反应中【zhōng】写出的。

 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【jí】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【miáo】写;末四【sì】句【jù】则【zé】是【shì】进一步加以分析、议论。这四句分为【wéi】三层:第一层【céng】是“汉恩自浅胡自深”——明【míng】妃【fēi】在汉【hàn】为禁闭于长门中的【de】宫女,又被当作【zuò】礼【lǐ】物送去“和【hé】番【fān】”,所以“汉恩”是“浅”的;胡人【rén】对她以“百辆”相迎,“恩”礼相对较“深”。这句【jù】讲【jiǎng】的是事实。第二层讲【jiǎng】“人生乐在相知心【xīn】”,这是讲人之【zhī】常情。如果按【àn】此常情,明妃【fēi】在胡就应该【gāi】乐而不哀【āi】了。然而事实【shí】却不是这样。这就接入第【dì】三【sān】层:明妃在胡不乐而哀,其“哀弦【xián】”尚【shàng】“留至今”,当时之哀可想而【ér】知。明妃之心之所【suǒ】以与常情不同,是因为她深明大义,不以个【gè】人恩怨得失改【gǎi】变心意,而况胡【hú】人【rén】也并非“知心”。四句分三层,中有两个转折,有一个【gè】矛盾,只有把其中曲折、跳【tiào】宕【dàng】理清【qīng】,才能看出王安石的“用意深”及其“眼【yǎn】孔心胸【xiōng】大”处【chù】(方【fāng】东树《昭昧詹言【yán】》)。南宋【sòng】初,范冲“对高宗论此【cǐ】诗,直【zhí】斥为坏人心术,无父无君”(李【lǐ】壁注【zhù】解中的话,此据《唐宋诗举要【yào】》转引),完全是没有懂得此【cǐ】诗。范冲是范祖【zǔ】禹【yǔ】之子,范祖【zǔ】禹是一贯【guàn】反对新【xīn】法的人,挟【jiā】嫌攻击,更不足据【jù】。其【qí】实王【wáng】安【ān】石这样描写【xiě】明妃,这样委曲深入地【dì】刻【kè】画【huà】明妃心【xīn】事,用以突出民族大义,恰恰是可以“正人心【xīn】,厚风【fēng】俗”的【de】,在【zài】当时是针【zhēn】对施宜生【shēng】、张元之流而【ér】发的【de】,对后人也有教育【yù】意义。

  《明妃曲二首》体现【xiàn】出王安石注意【yì】刻【kè】画人物【wù】的特点,从描绘人物“意态【tài】”,到解剖人物心理【lǐ】,有渲染【rǎn】,有烘【hōng】托,有细【xì】节描写,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【xiē】手法用入诗中。而在“用笔布【bù】置逆顺”及【jí】“章法疏密伸缩【suō】裁【cái】剪”等方面,则又是把韩愈、柳宗【zōng】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。这样,就使诗歌【gē】的艺术手【shǒu】法更加【jiā】多样化,诗歌【gē】的表现能【néng】力更【gèng】强。由于两者【zhě】结合得较好【hǎo】,故虽以文为诗,而形【xíng】象【xiàng】性并不因之减弱,此诗末【mò】四句以【yǐ】形象【xiàng】来进行议【yì】论【lùn】,即其明【míng】证。王安石【shí】既【jì】以【yǐ】小【xiǎo】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,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、读古文【wén】之法来读它,才【cái】能读懂【dǒng】诗【shī】。

王安石简介

宋代·王安石的简介

王安石

王安石(9-21-9-21),字介【jiè】甫,号半山,谥【shì】文,封【fēng】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【sòng】抚州临【lín】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【jiā】巷人【rén】),中国北宋【sòng】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【jiā】、文学【xué】家、改【gǎi】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【yáng】修【xiū】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【wén】章二百年。老去【qù】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【xiān】。”传世文【wén】集【jí】有《王临川集【jí】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【děng】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【cí】虽【suī】不多,但亦【yì】擅长,且有名【míng】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【gōng】最得世人哄【hǒng】传之诗【shī】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【zhōu】》中的“春风又【yòu】绿【lǜ】江南岸,明【míng】月何时【shí】照我还。”

...〔 的诗(1607篇)

猜你喜欢